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叶颙对伍子胥事迹的评价。伍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以忠诚和孝顺闻名,但诗中提到他忠于国家,反对父王阖闾的暴政,最终因进谏被赐剑自尽。诗中"破楚鞭君谢父奢"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因未能劝阻阖闾杀其父吴王僚而感到悲愤,以鞭挞自己来表达对父王的哀悼。"何事危言强谏日"表达了伍子胥在关键时刻坚持直言进谏的决心,"死无贤嗣挞夫差"则暗示了伍子胥的悲剧性结局,他的忠直并未能改变吴国的命运,连累到他的后代。
叶颙通过这首诗,赞扬了伍子胥的高尚品德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在忠孝之间难以两全的困境,以及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整首诗简洁有力,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道德警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