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天觉使河东席上分题得将字

张侯蜀都秀,玉立身堂堂。

手持明光节,六月登太行。

三晋雄中夏,朔方临大荒。

传声贤使者,父老相扶将。

控弦百万户,十年废耕桑。

但使把锄犁,自然息桁杨。

主人延阁老,别酒泛兰觞。

寄声梁谏议,欲试紫参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张侯在蜀都出类拔萃,威仪堂堂如美玉般矗立。
他手握象征权力的明光节,六月时分攀登太行山峰。
三晋之地雄踞中原,北方的朔方边陲广阔无垠。
他的声音传遍四方,如同贤良的使者,父老乡亲们簇拥着他。
他拥有百万民众的支持,使得十年间田地荒芜,农桑废弃。
只要能让他们拿起锄头犁耙,战乱自然平息,百姓安居乐业。
主人热情款待阁老,设宴以兰香酒招待。
向梁谏议传达我的话语,希望能尝试紫色人参的药方。

注释

蜀都: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这里指成都。
玉立:形容人身材挺拔,像玉一样纯洁。
明光节: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仪仗,象征权威。
太行:中国东部的山脉,这里可能指代崇高的地位或目标。
三晋: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的合称,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朔方:古代指北方,特别是黄河以北的地区。
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也指乡亲们。
把锄犁:农民耕作的工具,象征农业劳动。
桁杨:古代战争中的攻城器械,这里借指战事。
延阁老:延请年长有德的官员,阁老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兰觞:兰花装饰的酒杯,常用于高雅的宴会。
梁谏议:梁姓的谏议官,古代官职,负责进言和建议。
紫参方:紫色的人参药方,可能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出行的壮观场景,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古代使者权势与威严。开篇“张侯蜀都秀,玉立身堂堂”一句,可见使者的尊贵地位及仪表之庄重;“手持明光节”则象征着其手中握有的不仅是权力符号,更有法律和正义的力量。

“六月登太行”透露出季节感,可能暗示着某种时机或任务的紧迫性。随后的“三晋雄中夏,朔方临大荒”展示了使者的辉煌历史背景,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广阔边疆。

“传声贤使者,父老相扶将”一句,则表达了民众对这位使者的敬仰和依赖。诗中的“控弦百万户,十年废耕桑”通过军事力量与农业损失的对比,强调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但即便在战乱中,诗人仍寄希望于这位使者:“但使把锄犁,自然息桁杨。”表达了一种理想,即只要有合适的人去管理,就能恢复平静的田园生活。接着,“主人延阁老,别酒泛兰觞”一句,则描绘了使者告别时的情景,传递出一种离别之情。

最后,“寄声梁谏议,欲试紫参方”表达了对这位使者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够像古代贤臣一样施展治国安邦的才能。整首诗通过对张天觉使河东之行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官员形象,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李十之陕府

断蓬泛梗偶相依,一别重逢又几时。

人世悲欢消遣尽,为君流泪忽沾衣。

形式: 七言绝句

送杜君章守齐州

平生杜公贤弟兄,北州人物家法称。

儿童服膺今见面,温润圭璧清霜冰。

胸中诗书不见试,鬓发欲白论邦刑。

用违所长众不可,公犹谈笑气甚平。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典签不废吟拥鼻,所叹虚席何人登。

临蕃千骑亦不恶,聊以馀力苏疲氓。

霜清水落鱼泼剌,万瓮沸响新醪倾。

东秦山河太守贵,长安歌舞新曲成。

正须昼夜快作乐,舍人促公归治行。

形式: 古风

送杨补之赴鄂州支使

相逢顾我尚童儿,二十年来鬓有丝。

涕泪两家同患难,光阴一半属分离。

扁舟又作江湖别,千里长悬梦寐思。

何日粗酬身世了,卜邻耕钓老追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邵郎中守同州

君不见汉家左辅百万户,里胥夜惊厌桴鼓。

尔来荆棘露沾衣,只有山河阅今古。

邵侯风流华省郎,三十凭熊两开府。

不须闭阁决田讼,多屑石饼羞鱼俎。

东南文章旧人物,莫愧莼羹便酪乳。

仍烦细阅白沙龙,骕骦一骨今何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