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一片西湖,四时烟景,谁暇游遍。

红袖津楼,青旗柳市,几处帘争卷。

六桥相望,兰桡不断,十里水晶宫殿。

夕阳下、笙歌人散,唱彻采菱新怨。

金明老眼,华胥春梦,肠断故都池苑。

和靖祠前,苏公堤上,谩把梅花捻。

青衫尽耐,蒙蒙雨湿,更着小蛮针线。

觉平生、扁舟归兴,此中不浅。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翻译

西湖美景四季变换,谁能一一游览尽。
红衣女子倚楼眺望,青色酒旗飘扬的柳市,有多少帘幕争先卷起。
六座桥梁相互映照,画舫络绎不绝,如水晶宫殿般十里长堤。
夕阳西下,笙歌散去,新添了采菱的哀怨曲调。
金明池畔的老者,怀旧如梦,心痛于往日都城的园林。
在和靖祠前,苏堤之上,徒然地把梅花揉捏在手。
尽管穿着青衫,忍受着细雨打湿,还要缝制衣物。
此刻,一生的舟行归乡之情,在此感受尤为深切。

注释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烟景:烟雾缭绕的景色。
红袖:女子的红色衣袖。
青旗:酒馆的青色招牌。
兰桡:装饰有兰花的船桨。
水晶宫殿:形容湖光倒影如宫殿般美丽。
笙歌:音乐和歌声。
采菱:古代的一种水上活动,此处可能象征哀愁。
金明:指金明池,北宋皇家园林。
华胥:传说中的梦境。
和靖祠:纪念宋代诗人林逋的祠堂。
苏公堤:苏轼在杭州修建的堤岸。
小蛮:古人对女子的美称,此处可能指妻子。
扁舟:小船,常用来象征隐居或归隐。

鉴赏

这首元代白朴的《永遇乐》描绘了西湖四季如画的景色,以及其中的繁华与静谧。词中通过“红袖津楼”、“青旗柳市”的细节,展现出西湖畔的热闹市井生活,而“六桥相望”、“兰桡不断”则描绘了湖上的美景和游船络绎不绝的景象,犹如“十里水晶宫殿”。

夕阳西下,游人散去,只剩下“唱彻采菱新怨”的歌声,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词人回忆起金明池的往昔繁华,感叹如今只剩“春梦”和“肠断”,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在和靖祠和苏堤上,词人独自捻弄梅花,寄托哀思,雨中的“青衫”更显落寞。

最后,词人感慨自己即使身着“青衫”,在蒙蒙细雨中,仍能感受到归乡的渴望,这种情感在“扁舟归兴”中尤为强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词以西湖为背景,融合了怀旧、感伤与归隐之志,展现了词人的细腻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52)

白朴(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改名朴,字太素。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字:仁甫
  • 号:兰谷
  • 生卒年:1226—约1306

相关古诗词

玉漏迟.段伯坚同予留滞九江其归也别侍儿睡香予亦有感

睡香花正吐。谁交付与,东君为主。

梦觉庐山,一片彩云何所。

惆怅留题在壁,麝墨染、无穷愁绪。常记取。

徘徊顾影,镫前低语。几许。

欺密留情,系绊煞世间,□□儿女。

沦落天涯,夜夜月明湓浦。

连我青衫泪满,料不忍、孤帆东去。离思苦。

休唱渭城朝雨。

形式: 词牌: 玉漏迟

玉漏迟.题阙

碧梧深院悄。清明过也,秋千闲了。

杨柳阴中,又是一番啼鸟。

人去瑶台路远,孤负却、花前欢笑。音信杳。

西楼尽日,凭栏凝眺。缥缈。

雾阁云窗,恨梦断青鸾,夜深寒悄。

檐玉敲残,挨得五更风小。

麝注金猊烬冷,画烛短、银屏空照。芳径晓。

惆怅落红多少。

形式: 词牌: 玉漏迟

玉漏迟.题阙

故园风物好。芳樽日日,花前倾倒。

南浦伤心,望断绿波春草。

多少相思泪点,算只有、青衫知道。残梦觉。

无人解我,厌厌怀抱。懊恼。

楚峡行云,便赋尽高唐,后期谁报。

玉杵玄霜,着意且须重捣。

转眼梅花过也,又屈指、春残灯闹。妆镜晓。

应念画眉人老。

形式: 词牌: 玉漏迟

石州慢

千古神州,一旦陆沉,高岸深谷。

梦中鸡犬新丰,眼底姑苏麋鹿。

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

岁暮意何如,快秋风茅屋。幽独。

疗饥赖有商芝,暖老尚须燕玉。

白璧微瑕,谁把闲情拘束。

草深门巷,故人车马萧条,等闲瓢弃樽无绿。

风雨近重阳,满东篱黄菊。

形式: 词牌: 石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