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参寥过敝庐留宿因见寄之韵为谢

及此仲春月,颇欲谢远步。

世味久已疏,何惮鱼生釜。

青阴合广除,似失北门路。

端知鸡在埘,未愧豹隐雾。

飘萧方外游,缱绻慰迟暮。

共待青光来,软语坐良树。

呼风破炎蒸,扣齿却忘虑。

逡巡栖鸟惊,不记衣上露。

临分期屡来,此乐复谁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之仪在仲春时节,远离尘嚣,与友人参寥一同访问其破旧居所,并留宿其中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惜。

首句“及此仲春月”,点明了时间背景,仲春时节,万物复苏,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诗人表达了想要远离尘世,进行一次远足的渴望。“颇欲谢远步”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感到厌倦,希望摆脱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接着,“世味久已疏,何惮鱼生釜”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他认为世间的滋味已经不再吸引他,甚至有些厌烦,因此对于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并不畏惧或担忧。

“青阴合广除,似失北门路”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片青翠之中,连方向感都变得模糊,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放松。

“端知鸡在埘,未愧豹隐雾”通过对比鸡与豹的不同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而真实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与追求。

“飘萧方外游,缱绻慰迟暮”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自然中游荡,享受着晚年的时光,彼此之间的情感深厚,相互慰藉。

“共待青光来,软语坐良树”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诗人与友人期待着晨光的到来,坐在树下轻声交谈,享受着宁静与和谐。

“呼风破炎蒸,扣齿却忘虑”表现了诗人借助自然之力,驱散炎热与忧虑,心灵得到了净化与释放。

“逡巡栖鸟惊,不记衣上露”通过栖息的鸟儿被突然的声音惊扰,忘记了身上的露水,象征着诗人暂时忘却了外界的纷扰,沉浸在自然与友情的怀抱中。

最后,“临分期屡来,此乐复谁与”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能够与友人共享这份快乐的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以及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送孙叔静

浮云无定着,乍合还分离。

廓开万里天,好是无云时。

我怀苦萧屑,多感不自拾。

奈何情所亲,容易成南飞。

秦人虽受宝,睨柱谁瑕疵。

空能九宾赏,终负连城归。

此道固有命,如君应未迟。

且从淮上游,霜浓蟹螯肥。

载取一樽酒,里门相扶携。

笑语欲难背,古人良可期。

开编若对面,谑浪尤相宜。

皎皎澄汉月,森森琼树枝。

燕地重郭隗,吴儿轻陆机。

晓来犹薄露,会见高风披。

形式: 古风

次韵黄鲁直晁尧民游马颊归

洋洋引天津,湍悍谁为写。

谋臧神所劳,穹筑限修野。

缅怀二三子,感物寓土苴。

卯饮束貂裘,指顾来其下。

霜风面欲黎,踉跄倚羸马。

一笑等飞云,吾生竟何者。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次韵晁尧民黄鲁直苏子瞻同赋半粲字韵十往返而不倦者

耿耿万里心,振衣常夜半。

明星当户高,仰首每自叹。

是身固虚空,殆将等閒玩。

永怀一寸光,有之讵能散。

南山富蕨薇,采采宁待伴。

不愧郢中曲,谁报青玉案。

千载北窗风,郑声何可乱。

子职若崎岖,垢指宁与盥。

我惭老更拙,欲和知良难。

但能袭馀尘,未易窥重关。

路年与君俱,才此意少宽。

奈何舍我去,鸿鹄随骞抟。

岑楼起肤寸,万仞始一拳。

知君未易量,愿君更加餐。

亲发日益白,何以为亲欢。

以义不以时,吾君正求贤。

只欠明光宫,峨峨望君冠。

形式: 古风

寄范七平凉有一优者颇相似每见即与从容聊遣吾思之不能已也

吾友范君谊,宛似丘迟诗。

点缀花映草,草长莺乱飞。

咏诗知吾人,因人想其诗。

不知胸中宽,西域方鞭笞。

昔为守禦策,坚壁不容锥。

今作进讨计,万里入鼓鼙。

相从惜日短,既别恨见迟。

虽无老成人,彷佛颊赪儿。

每见挽手语,问我将何为。

我非浊子者,我友实似之。

典刑不可见,况复堂上奇。

边城气候晚,四月犹夹衣。

青灯照冷坐,素目披重帷。

孤怀苦萧屑,人事终难期。

何当命典刑,一笑相淋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