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孙绪对烈女刘若兰的悼念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刘若兰深沉的同情和敬意,通过对比其家庭成员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她坚守贞操、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
诗的开头“嗟吾父,怜吾母”,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对刘若兰父母不同对待子女的态度的感慨。接着,“豪侠顾家郎,饶舌里中妇”描绘了父亲的豪侠性格和母亲的多言,暗示了他们对女儿情感生活的忽视或不理解。
“嗟吾母,怜吾父”转而表达对刘若兰的同情,她渴望儿子能有一个归宿,却未考虑过儿子内心的痛苦。这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贞洁的严格要求,以及对个体情感需求的忽视。
“儿有缔姻在远州,顾郎信美非儿俦”点出了刘若兰与远方丈夫的婚姻关系,强调了她所选择的伴侣并非家中所期望的类型,进一步凸显了她的独立和决断。
“十年约誓安可弃,一发纲常谁为谋”表达了刘若兰对婚约的坚守,以及面对社会道德规范时的困境,体现了她对爱情与责任的忠诚。
“溪谷随人天地窄,此身真与儿为雠”描绘了刘若兰在狭隘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操,不得不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误解,甚至可能被视为与自己为敌。
“便拚一死永相谢,漳河万古波东流”展现了刘若兰为了爱情和贞操,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将自己比作漳河之水,永恒地流淌在历史的记忆中。
“耿耿素心皎如日,森森白刃寒生秋”通过比喻,赞美了刘若兰纯洁的心灵如同冬日的阳光般温暖,即使面对冷酷的现实,依然保持着坚定和勇气。
最后,“愿得他生谐伉俪,乡井相看共白头”表达了诗人对刘若兰在来世能够与爱人和谐共处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她坚韧精神的深深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刘若兰个人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贞操的严苛要求,以及个体在传统道德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与抉择。诗中充满了对刘若兰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她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性别角色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