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题刘蕡祠》,是明代文学家唐顺之所作。诗中描绘了岁末时节,江山凋零,一位客人来到一座荒废的祠堂,内心涌起对往昔的深深哀伤与感慨。
首句“岁暮江山摇落时”,以自然景象的萧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岁末的寒冷与自然界的凋零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接着,“客来下马入荒祠”一句,通过具体行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祠堂的场景之中,暗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独伤往事甚流涕,欲问遗墟不可知。”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往的无限感慨。在面对荒废的祠堂,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想要询问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遗迹,却无法得知答案,这种无奈与遗憾之情跃然纸上。
接下来,“壁玉无因终易弃,龙鳞有逆竟难披。”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历史人物比作珍贵的玉石和难以理解的龙鳞,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价值被忽视或误解的忧虑,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批判。
最后,“今日登科还我辈,对君颜厚更何辞。”诗人在此处抒发了对自身成就的自豪感,并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他以“今日登科”自比,意指自己也取得了与历史人物相似的成就,面对历史人物的“颜”(即形象或精神),他感到无比的敬重,因此不会有任何推辞或谦虚的话语。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以及对自己成就的自豪,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在哀伤与感慨中,蕴含着对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