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雁门太守行》由清代诗人鲍珍所作,通过对比雁门山的高峻与太守的骄横,以及对官场升迁的讽刺,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和鲜明的人生态度。
首句“不见雁门高,安知太守骄”,以雁门山的高耸为背景,引出对太守骄横性格的揭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手法,强调了太守的傲慢并非显而易见,需要通过其行为来感知。接下来,“雁门高雁不可度,太守骄新不如故”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雁门山的险峻与雁的难以逾越,以此类比太守的不可一世,即使时间流逝,其骄横本性依旧未改。
“堂堂复堂堂,汉家重循良”两句,赞美了朝廷重视循良之士的传统,即推崇公正廉洁、勤勉有为的官员。然而,紧接着的“几人考上上,承恩奏明光。几人考下下,贬窜之他邦”则揭示了官场的不公与残酷,指出在这样的体制下,真正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官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和提拔,而那些投机取巧、迎合权贵者却能平步青云,甚至遭到贬谪的官员也有可能被流放到偏远之地。
最后,“五马煌煌二千石,河间姹女同朝夕。徒手相将拜路尘,清寒逼人太守嗔”四句,形象地描绘了官场中权势者的奢华生活与普通官员的卑微处境。五马代表高官的尊贵,河间姹女比喻那些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善于逢迎的女性角色,而“徒手相将拜路尘”则生动地刻画了普通官员在权势面前的无奈与屈辱。最后一句“清寒逼人太守嗔”则表达了太守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暗示了他对官场不公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雁门山的自然景观与官场人事的对比,以及对官场现象的讽刺,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