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宗衍的《遣兴》诗,以龙与士为喻,探讨了个人品性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开篇“龙化不改鳞,士达不改身”两句,以龙不变其鳞,士不论其地位,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接着“借问当路子,如何弃贱贫”,提出疑问,对那些在高位却抛弃低微和贫穷的人表示不解。接下来“仲尼称大圣,原壤乃狂人”通过引用孔子与原壤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对不同行为和价值观的理解。孔子被视为圣人,而原壤则被描述为狂人,但宗衍似乎在暗示,这些标签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
“光武有天下,严陵实隐沦”一句,通过提及东汉光武帝刘秀与严光(严子陵)的故事,进一步探讨了权力与隐逸之间的关系。光武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而严光则是著名的隐士,宗衍在此处或许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对权力与自由的思考。
最后,“故旧不可忘,何况师友亲”强调了友情和师徒情谊的重要性,即使在社会地位变化时也不应忘记。这反映了宗衍对于人际关系价值的重视。“呜呼千载下,此道如埃尘”则表达了对道德准则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遗忘或忽视的感慨,呼吁人们不应让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整体而言,《遣兴》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现象的引用,以及对个人品质、社会地位、友情与道德的思考,展现了宗衍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