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响山潭的奇妙体验。首句“一舟摇醉眠,梦醒舻声响”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乘舟夜游时的悠闲与梦境的短暂,通过“梦醒”二字引出潭水的声响,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
接着,“洞窗见长崖,峭立森如掌”描绘了诗人透过船窗所见的壮观景象——陡峭的山崖矗立在眼前,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形象地表现了山崖的险峻与壮美。
“颓光影澄流,凝碧随滉瀁”则进一步渲染了潭水的清澈与动态之美,光影在水面跳跃,潭水如同碧玉般纯净,随着水流轻轻荡漾,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美。
“人言响山潭,呼之应成两”巧妙地引入了响山潭的传说,通过“呼之应”的现象,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
接下来的几句“三呼而三应,高下随所饷”描述了诗人尝试呼唤潭水,发现无论声音大小,都能得到回应,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既惊奇又兴奋,体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大声既隆隆,小语亦朗朗”通过对比不同音量的声音效果,进一步强调了响山潭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大喊还是细语,都能得到清晰的回声。
“昔诧石镜奇,须眉了能仿。兹能效无形,乃真绝言想。”诗人回忆起过去对石镜的惊叹,而现在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奇妙体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喧寂人籁兼,鸣叩道心长。”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相结合,通过“鸣叩道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和内心的平静。
最后,“逋然发惊吟,韵与连山往。”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韵律与连绵的山峦相呼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