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山潭

一舟摇醉眠,梦醒舻声响。

洞窗见长崖,峭立森如掌。

颓光影澄流,凝碧随滉瀁。

人言响山潭,呼之应成两。

三呼而三应,高下随所饷。

大声既隆隆,小语亦朗朗。

昔诧石镜奇,须眉了能仿。

兹能效无形,乃真绝言想。

喧寂人籁兼,鸣叩道心长。

逋然发惊吟,韵与连山往。

十年走尘中,高唱无人赏。

得此为同声,苦心殊未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响山潭的奇妙体验。首句“一舟摇醉眠,梦醒舻声响”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乘舟夜游时的悠闲与梦境的短暂,通过“梦醒”二字引出潭水的声响,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

接着,“洞窗见长崖,峭立森如掌”描绘了诗人透过船窗所见的壮观景象——陡峭的山崖矗立在眼前,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形象地表现了山崖的险峻与壮美。

“颓光影澄流,凝碧随滉瀁”则进一步渲染了潭水的清澈与动态之美,光影在水面跳跃,潭水如同碧玉般纯净,随着水流轻轻荡漾,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美。

“人言响山潭,呼之应成两”巧妙地引入了响山潭的传说,通过“呼之应”的现象,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

接下来的几句“三呼而三应,高下随所饷”描述了诗人尝试呼唤潭水,发现无论声音大小,都能得到回应,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既惊奇又兴奋,体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大声既隆隆,小语亦朗朗”通过对比不同音量的声音效果,进一步强调了响山潭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大喊还是细语,都能得到清晰的回声。

“昔诧石镜奇,须眉了能仿。兹能效无形,乃真绝言想。”诗人回忆起过去对石镜的惊叹,而现在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奇妙体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喧寂人籁兼,鸣叩道心长。”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相结合,通过“鸣叩道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和内心的平静。

最后,“逋然发惊吟,韵与连山往。”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韵律与连绵的山峦相呼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冬日过西湖(其一)

寂寞楼台锁冻云,闲踪唯我最殷勤。

西湖与尔坚相约,一过钱塘一访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冬日克一过访和赠(其一)

每经契阔想平生,四海论交有少卿。

似我渐成心木石,如君犹是气幽并。

那愁白璧投无地,多恐黄金铸未精。

别后酒狂浑不减,月斜舞影共参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冬日克一过访和赠(其三)

知君兴尽欲回舟,日暮天寒不可留。

百岁去时何鼎鼎,半生行道苦悠悠。

青山未买元晖宅,江水能言洗马愁。

前路酒徒相问讯,故人久已敝貂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别稚存

莫因失路气如灰,醉尔飘零浊酒杯。

此去风尘宜拭目,如今湖海合生才。

一身未遇庸非福,半世能狂亦可哀。

我剩壮心图五岳,早完婚嫁待君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