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七)耒问斧

子斧谁尔为,黑白大分别。

朝伐一樗死,暮伐千樗蘖。

尔终不自谋,几日不缺折。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翻译

你的斧头为何砍向它们,只为区分那黑白分明的界限。
早晨砍倒一棵樗树,傍晚又砍倒上千新生的小樗树。
你终究不会为自己打算,不知何时会因砍伐过度而枯竭。

注释

斧:伐木工具。
尔:你,指代不明的主体。
黑白大分别:比喻善恶、生死或重要与次要的区别。
樗:一种树木,古人常用于比喻无用之材。
蘖:树木幼芽,这里指新生的小樗树。
自谋:为自己考虑,自我打算。
缺折:枯萎断裂,形容树木被过度砍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七)耒问斧》。从艺术风格和用词来看,这首诗深含哲理,通过对斧(一种古代工具)的比喻,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子斧谁尔为,黑白大分别。”这里的“子斧”指的是持斧之人,用“黑白大分别”来形容其重要性,可解作是非选择或判断的重要性。诗人以此开篇,引出一个深刻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的巨大差异。

“朝伐一樗死,暮伐千樗蘖。”这里通过对比早晨砍伐一棵树可能会遇到生命危险,而晚上却能顺利砍伐成千上百棵树来形容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后果影响之大。用“樗”和“蘖”来形容量的不同,强调了数量与结果之间的不成正比关系。

“尔终不自谋,几日不缺折。”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无力感和对未来不可预知性的担忧。用“尔终不自谋”来指代个体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只能随波逐流;“几日不缺折”则是问询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能否找到一条不会导致失败或悲剧的道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斧和砍伐树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自由意志与历史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蕴含哲理,也表现出诗人的忧虑心态及对未来不可知的探索精神。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八)斧问耒

大樗吾犹伐,小樗何畏蘖。

吾缺犹俟磨,尔折将奈何。

形式: 古风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六)镈问耒

天下方漫芜,顾我适有庸。

使其已除涤,我将何以功。

我岂大无效,自是用我慵。

形式: 古风

答李公安

自古名士纷如毛,多见博带裳衣褒。

如其可学不可逮,三满夫子皆儒豪。

其文渊源尤可爱,江海驾荡相吞滔。

方吾少时未识愧,引领日望声齐高。

穷吭折吻气力绝,始尽退伏非所曹。

近来笔砚思置去,新诗苟有亦自韬。

闲时屡索不肯出,若欲献贵贱厥操。

李君南来久有日,我始得见试捾搯。

忽逢诗挑欲我接,快句锐利磨矛刀。

要令口献近章句,若急敌迫不可逃。

颜赪舌涩不可吐,滞若乱绪强抽搔。

惟其自陈尚讷怍,况又听者宁不聱。

退归自与败者比,誓欲弃甲弓矢櫜。

新诗见投又须和,咄哉自守何不牢。

形式: 古风

答束孝先

纯金出镕炉,烜赫掩炽火。

锦成洗春江,众目炫莫奈。

鱼盐物诚微,误用幸不涴。

君家兄弟贤,我见始惊夥。

文章露光芒,藏蕴包丛脞。

关门当自足,何暇更待我。

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穷饿。

苟论才不才,自合弃如唾。

忆昨西来初,戚惕侍客坐。

交持驾说口,张阖不可锁。

间发辨经义,铁舌莫摩挫。

高文忽下投,白日骇天堕。

眩怖欲前掩,布帛不可裹。

初视固宜惊,独获亦堪贺。

又如遇贵人,绣锦饰婀娜。

回眸忽自鉴,恶面复窭裸。

屈降心巳甘,叹愤志亦颇。

雄高岂复争,爱恤亦加荷。

大诗又来及,推与太浮过。

自无贤可称,以是恶甚播。

譬如享尪人,豆食止则可。

苟强担石负,蹉跌适足祸。

何以论报心,结草效鬼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