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为王拱辰太尉所作的挽辞之一。诗中对王拱辰的才华、地位以及对国家的贡献进行了高度赞扬。
首先,诗中提到“贾山辞赋妙升堂”,以贾山的辞赋才能来比喻王拱辰的卓越文采和智慧,暗示其在文学与政治上的双重成就。接着,“十八高名擅洛阳”则赞扬了王拱辰在洛阳的崇高声望和影响力,显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威望。
“遭主圣人千载事,济时贤献万夫望”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王拱辰作为君主圣明时代的重要人物,不仅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贤能之士,能够为时局带来希望与变革,得到众人的期待与敬仰。
“已加坛上将军钺,未促齐中相国装”则描绘了王拱辰在军事与政治领域的双重身份与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坛上将军钺”),还被认为有成为宰相的潜力(“未促齐中相国装”),显示出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远见与能力。
最后,“曾有新诗介眉寿,悲歌何忍送归墙”表达了对王拱辰逝世的哀悼之情。通过“新诗介眉寿”这一细节,暗示了王拱辰生前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悲歌何忍送归墙”则直接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不舍,以及对失去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痛惜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挽辞通过对王拱辰多方面成就的赞美与缅怀,展现了其在文学、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内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