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冯行可的《泛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首句“浮屠十丈枕平川”,以“浮屠”(佛塔)为视觉中心,置于广阔的平川之上,既显出佛塔的高大庄严,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浪涌珠光日倒悬”,通过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太阳倒映的珠光相互辉映,展现出水面上的动态美和光影变幻,使画面更加生动。
“客泛星槎疑入汉,僧耽水观不知年”,这两句将视角转向了不同的人物活动:一位客人乘着小舟,仿佛在银河中航行,充满了浪漫与神秘;而僧人则沉浸在水边的观照中,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表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这种对比,既体现了人间的繁华与静谧,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后半部分“晓霜枫叶明村市,暮雨芦花失钓船”,描绘了晨昏交替时分的景象,早晨霜降枫叶红艳,照亮了乡村集市,傍晚细雨蒙蒙,芦花随风摇曳,渔船隐没于烟雨之中,展现了自然界的细腻变化和季节更替的美感。
最后,“浣尽尘缨心境寂,钟声忽逗半江烟”,表达了诗人通过自然界的洗涤,心灵得以净化,达到了内心的平静。钟声悠扬,打破了江面的寂静,也唤醒了读者对内心深处的反思与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