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烛跋烧残拥薄衾,绕庐策策响疏林。
漏沈二十五声点,雁送三千馀里音。
栎社人间几零落,桂丛天半自阴森。
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
这首《秋夜》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凄清画面。
首句“烛跋烧残拥薄衾”,以烛光的微弱和被褥的单薄,营造出夜晚的寒意与孤独感。接着,“绕庐策策响疏林”一句,通过风吹过稀疏树林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萧瑟。
“漏沈二十五声点,雁送三千馀里音”中,“漏沈”指的是滴漏的声音,每二十五声代表时间的流逝;“雁送三千馀里音”则借大雁南飞时的叫声,传递远方的信息,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栎社人间几零落,桂丛天半自阴森”两句,将自然景观与社会变迁相结合,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事凋零的感慨。栎树(即槲树)与桂花树分别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而它们在天空中的景象却显得阴森,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哀愁。
最后,“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他似乎在问自己,是否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是否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画面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不详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昨夜朣胧月,今朝瑟䫻风。
琴心来海上,客思满江东。
馆谷充新秫,园蔬进晚菘。
眼看时节改,愁寂感秋蓬。
晓闻乡语蓦然惊,自起开门握发迎。
鬓上吴盐今几叠,梦中楚雨昨三更。
若轮事业头颅在,莫数儿童项领成。
绝倒行藏同佼佹,君为书记我经生。
半载清淮常卧病,经年旧雨最相思。
小山桂树吟方苦,大海韩踪聚亦奇。
按曲樽前推老辈,传经帐后得佳儿。
下床万里吾徒志,不赠当归赠可离。
楚楚腰肢掌上轻,得人怜处最分明。
千围步障难藏艳,百合葳蕤不锁情。
朱鸟窗前眉欲语,紫姑乩畔目将成。
玉钩初放钗初堕,第一销魂是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