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二首(其二)

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

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

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

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

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

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召公与孔子对树木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圣贤之道与世间人事的差异,以及个人在圣贤间的定位。诗中以“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开篇,赞颂召公爱护树木的美德,强调了长期的保护与尊重。接着,“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则描绘了孔子在大树下休息,却因某种原因而被砍伐的情景,暗含了世事无常、人事多变的感慨。

诗人进一步反思圣贤之道是否真的存在分歧,指出“圣贤岂殊途”,强调圣贤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然而,“人事有穷达”揭示了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圣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处圣贤之间的复杂心情:“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他意识到自己的位置是难以恒定的,如同微小的尘埃,在圣贤的光辉下显得渺小。同时,诗人也流露出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他自嘲自己既没有像燕伯那样得到高位,也没有像宋人那样遭遇不幸,只是在圣贤之间徘徊,能够获得这样的经历已经算是幸运。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个人命运以及圣贤之道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探索与理解。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庭树

中庭无多树,花尽自成阴。

熏风吹清和,午影还萧森。

上有出谷鸟,间关鸣好音。

下有放言人,寂寞卧机心。

人鸟各相忘,语默不见侵。

吾庐此最好,岂意在山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送石昌言知宿州

宦情重居内,世论轻守藩。

出处苟自得,重轻安足原。

昔常怪萧傅,耻乘太守幡。

颇独多严生,厌直金马门。

优游树风迹,宣布流上恩。

何负廷中臣,而贬千乘尊。

石侯古人风,自令薄夫敦。

平日不汲汲,左迁更轩轩。

轻舟趣行装,合符去天阍。

高卧可以治,簿书岂所烦。

我亦羁旅人,不堪市朝喧。

又无适时用,坐自悲素餐。

愿为江湖长,聊复育元元。

子若未北归,相过识吾言。

形式: 古风

题和弟所居桐树

卜隐谢林薮,考槃寄闾里。

嘉树为我徒,清风濯尘耳。

手披漆园书,身拟长梧子。

穷秋忽感悲,埽榻且欢喜。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冬晚赠深甫

客游已昨日,已复岁月改。

流光一如此,故物纷晦在。

忽使中心悲,悠悠若浮海。

相思间何阔,此意君当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