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窝中吟(其一)

安乐窝中职分脩,分脩之外更何求。

满天下士情能接,遍洛阳园身可游。

行己当行诚尽处,看人莫看力生头。

因思平地春言语,使我尝登百尺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在安逸的生活中尽职尽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奢望呢?
广交天下有识之士,遍览洛阳的园林景色皆可游览。
行事应做到真诚无愧,看待他人不要只看表面的权势。
由此想到,即使在平凡的日常对话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登上百尺高楼俯瞰世界。

注释

职分脩:尽职尽责。
更何求:还有什么奢望。
士情:有识之士的情感。
园身:园林景色。
行己:行事。
力生头:表面的权势。
百尺楼:比喻高远的人生境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安乐窝中吟(其一)》,描绘了作者在安逸宁静的环境中,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的态度。首句“安乐窝中职分脩”表达了他在内心平静的生活中专注于自我提升和职责的履行。接着,“分脩之外更何求”表明他对物质层面并无过多追求,精神满足成为首要。

“满天下士情能接”体现了作者广交贤士,乐于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他的广阔胸襟和热情。而“遍洛阳园身可游”则寓言式地表达了他愿意游历知识的海洋,不断充实自己。

“行己当行诚尽处”强调了他行事的原则,即在真诚尽责的基础上行事。最后一句“看人莫看力生头”告诫他人评价不应仅凭表面力量,而应深入观察内在品质。

结尾“因思平地春言语,使我尝登百尺楼”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从日常交谈中汲取智慧,如同登高望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整首诗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养和提升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安乐窝中吟(其八)

安乐窝中春暮时,闭门慵坐客来稀。

萧萧微雨竹间霁,嘒嘒翠禽花上飞。

好景尽将诗记录,欢情须用酒维持。

自馀身外无穷事,皆可掉头称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安乐窝中吟(其十)

安乐窝中设不安,略行汤剂自能痊。

居常无病不服药,就使有灾宜俟天。

理到昧时须索讲,情于尽处更何言。

自馀虚费闲思虑,都可易之为昼眠。

形式: 七言律诗

安乐窝中诗一编

安乐窝中诗一编,自歌自咏自怡然。

陶镕水石闲勋业,铨择风花静事权。

意去乍乘千里马,兴来初上九重天。

忺时更改三两字,醉后吟哦五七篇。

直恐心通云外月,又疑身是洞中仙。

银河汹涌翻晴浪,玉树查牙生紫烟。

万物有情皆可状,百骸无病不能蠲。

命题滥被神相助,得句谬为人所传。

肯让贵家常奏乐,宁惭富室剩收钱。

若条此过知何限,因甚台官独未言。

形式: 排律

安乐窝中看雪(其一)

同云漠漠雪霏霏,安乐窝中卧看时。

初讶后园罗玉树,却惊平地璨瑶池。

未逢寒食梨花谢,不待春风柳絮飞。

酒放半醺帘半卷,此情无使外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