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的《送王文辉游武夷》。诗中描绘了友人王文辉决心离开尘世,前往武夷山学道修行的情景。诗人的笔触细腻,不仅展现了王文辉对道学的执着追求,也流露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首句“王郎不肯住,脱屣武夷山”以“王郎”称呼友人,表达了对其不羁性格和追求的赞赏。接着,“学道心长苦,寻仙鬓欲斑”两句,通过描述王文辉在学道过程中的艰辛与岁月的流逝,展现了他为追求精神境界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里的“苦”不仅是身体上的劳顿,更是心灵上的磨砺;“鬓欲斑”则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以及王文辉在追寻理想道路上的坚持与执着。
后两句“鱼龙淹海日,鹅鹳厉天关”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王文辉的修行之路。鱼龙在大海中遨游,象征着王文辉在学道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与困难;鹅鹳飞越天关,则寓意着他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高深的境界迈进的决心与勇气。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修行之路的美好祝愿。
最后,“何限沧洲兴,希君共一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沧洲,常用来指隐居之地或远离尘嚣的宁静之所,这里寄托了诗人希望王文辉能在学道之余,也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希望能与友人共享这份宁静与喜悦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王文辉学道之旅的描绘,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诗人对其深厚的情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友情的珍视,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