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神晏所作,名为《十八郎殿下又送偈上国师兼请和师乃答之》。诗中探讨了佛教中的名与无名、识与性、教内与教外等哲学问题,充满了深邃的思考。
首句“建化开遮假立名”,意指在构建化育万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赋予事物以名称,以此来区分和理解世界。接着,“无名之说亦难停”则提出,尽管有了命名,但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却永无止境。
“其中荐得非关识”表明,对于事物的理解并不仅仅依赖于认知或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能超越了表面的识见。“朗月当空不自明”则以明月比喻,即使明亮如斯,也并非自然明了,暗示了真理的揭示需要超越寻常的思维模式。
“北京秀长称为泽,南派传宗祖讳能”两句,通过对比南北两派的特色,强调了不同传统间的差异与联系,同时也暗含了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黄卷暂诠呼作性,教外须参有别行”则指出,对于事物本性的探索,有时需要借助经典文献,但也有时候,跳出既定的教义框架,另辟蹊径,才能获得新的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真理等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与创新、教义与直觉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