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清明节这天,城市中充满热闹与哀伤的景象。
为何没有人能随那东洛水永恒,又有哪家在北邙山上新添了坟茔。
中桥车水马龙永不停歇,下游渡口舟船繁忙不断。
墓地里墓碑林立,人们来来往往,令人惆怅,遥望辽东,仿佛看到仙鹤飞回,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注释

风光:自然景色。
烟火:指祭祀时燃烧的香烛火焰,也代指生活的热闹。
清明日: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的日子。
歌哭:形容人们在节日中的各种情绪,既有欢乐也有悲伤。
城市间:城市之中。
东洛水:洛河,流经洛阳的河流,象征时间的流逝。
北邙山:古代著名的墓地,位于洛阳北面,常用来代指墓地。
中桥:指桥上交通繁忙的地方。
车马长无已:车辆和马匹络绎不绝,形容交通繁忙。
下渡:下游的渡口。
舟航:船只和航行,这里指水上交通。
亦不闲:也没有一刻清闲,形容繁忙景象。
冢墓累累:墓地众多,形容墓葬密集。
人扰扰:人群熙攘,形容人来人往的场景。
辽东:古代地名,这里借指遥远的地方。
怅望:惆怅地远望。
鹤飞还:仙鹤飞回,古代传说仙鹤是长寿之鸟,常与神仙、轮回相联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城市风光图。诗人通过对清明时节烟火氤氲、歌哭悲欢声响的描述,展现了古城生活的热闹与多彩。"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变迁和生命消长的感慨,同时也映射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亲切。

中间两句"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生动地描绘了城市中的繁忙景象,通过车马行人与舟船往来的场景,勾勒出一个热闹而充满活力的古代都市画面。

最后两句"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则转向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远方的眷恋。诗人通过对墓葬众多、人烟稠密的描写,以及对辽东方向(可能是作者心中某个遥远的地方)怀念之情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但内涵深厚,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也有对历史和个人情感的反思,是一首集描写与抒情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眼病二首(其一)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眼病二首(其二)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眼暗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闇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祭社宵兴灯前偶作

城头传鼓角,灯下整衣冠。

夜镜藏须白,秋泉漱齿寒。

欲将闲送老,须著病辞官。

更待年终后,支持归计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