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堂歌

传闻四境内,私塾尽改良。

入城吞声哭,听我歌学堂。

古祠蔽风雨,门额书皇皇。

中庭有偶像,教室设两厢。

童子颇活泼,鱼贯而雁行。

亦有四五辈,面目渐老苍。

乱发垂过耳,垢腻无完裳。

列坐乃凌乱,争就檐隙光。

讲师入讲席,气静声不扬。

面壁写粉字,古语连篇长。

就中一老儒,口说颇精详。

因授读经课,为讲达孝章。

若者天子孝,若者诸侯王。

群儿互耳语,或但两目张。

朦然又移晷,咳唾如沸汤。

吁嗟十年内,此事讵可商。

我闻东西国,校舍周穷乡。

儿童心理学,何以基富强。

此意难具陈,请君学牧羊。

牧羊得羊性,三百无相妨。

人人有子弟,谁家无爷娘。

蒙养须及时,愿与重较量。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小学堂歌》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反映了他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深切关注和对理想教育模式的向往。

诗中首先提到“传闻四境内,私塾尽改良”,表达了对传统私塾教育改革的期待。接着,“入城吞声哭,听我歌学堂”一句,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教育状况,揭示了城乡教育差距的现实。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学堂的景象:“古祠蔽风雨,门额书皇皇。中庭有偶像,教室设两厢。”学堂虽有古祠庇护,但门额上书写着庄严的字样,中庭摆放着偶像,暗示着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尝试。

“童子颇活泼,鱼贯而雁行。亦有四五辈,面目渐老苍。”描述了孩子们在学堂中的学习状态,既有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也有年长的学长。然而,“乱发垂过耳,垢腻无完裳。列坐乃凌乱,争就檐隙光。”则揭示了部分学生在学习环境和条件上的不足,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

接下来,“讲师入讲席,气静声不扬。面壁写粉字,古语连篇长。”描绘了教师授课的场景,强调了教学的严肃性和知识的传承。特别是“因授读经课,为讲达孝章。若者天子孝,若者诸侯王。”通过讲述古代帝王的孝道故事,旨在教育学生尊师重道,培养良好的品德。

然而,“群儿互耳语,或但两目张。朦然又移晷,咳唾如沸汤。”揭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疲惫,以及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吁嗟十年内,此事讵可商。”表达了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忧虑和反思。

诗的结尾部分,“我闻东西国,校舍周穷乡。儿童心理学,何以基富强。”提出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认为这是推动国家富强的基础。同时,“此意难具陈,请君学牧羊。牧羊得羊性,三百无相妨。人人有子弟,谁家无爷娘。蒙养须及时,愿与重较量。”以牧羊为喻,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人们能重视并努力改进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小学堂歌》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教育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其对理想教育模式的追求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哀自治

歌罢学堂歌,听我歌自治。

客从边隅来,为述边隅事。

山城如斗大,四乡可区记。

谁家富田园,谁人识文字。

各予选举权,十召九不至。

山前有博场,欢呼杂老稚。

山后鼓鼕鼕,村农逐邪祟。

共乐太平年,安用多条例。

老儒闭门居,读书已三世。

青唇吹火眠,横陈入沉醉。

语以风俗忧,朦胧嗤以鼻。

幼女十龄馀,出言颇犀利。

谓爷入城去,但可市糕饵。

莫去见官府,莫受官府气。

更莫拜乡邻,乡邻无好意。

此语讵不然,此事那可议。

徬徨复徬徨,咨谋到胥吏。

哀哉九年期,尚待开民智。

形式: 古风

舫斋感怀

帘捲湘波细,梧桐凉意生。

架存书几卷,地敞屋三楹。

石砌苔痕满,风窗竹影清。

回头问明月,应记主人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梧桐

高树能遮暑,斜阳照绿阴。

阶前寒漠漠,庭下峭森森。

细雨清香散,微凉小院深。

风吹疏叶响,静坐听蝉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茉莉花

晚来小立向风前,细雨微风绝可怜。

疏放一枝浑似雪,湘帘月上影婵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