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高柄所作,名为《答陈沧洲留别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陈沧洲分别时的场景和情感。
首句“海上春欲暮,楼头花满林”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的海边景色,春意渐逝,花满枝头,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离愁氛围。接着,“一樽风雨夕,千古幽期心”表达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两人共饮的情景,以及对未来的深切期待和不舍之情。
“平旦忽惆怅,怆然惜离襟”描述了清晨时分,诗人突然感到忧伤,对即将分别的友人充满不舍。接下来,“踟蹰歌白雪,留赠比黄金”则表明诗人虽无法挽留,却以歌声相赠,其情谊堪比珍贵的黄金。
“十日不尽欢,临岐徒悲吟”表达了分别前的短暂相聚并未能完全消解离别的悲伤,反而在分别之际更加感伤。最后,“举目望霄汉,浮云蔽重阴”描绘了诗人望着天空,被浮云遮挡的景象,象征着友情的遥远与不可预知。
“沧洲渺何许,春水洪涛深”则将目光转向远方,表达了对友人未来旅程的关切与担忧。“此别非万里,无时间徽音”意味着这次分别虽然不远,但彼此的联系可能会变得稀疏。
“以我子猷船,期君安道琴”是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像王子猷那样乘船远行,而自己则期待友人能弹奏一曲安道之琴,表达对友情的珍视。
“毋为叹白发,岁晚重招寻”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友人不必因年华老去而叹息,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两人能再次相聚,重温旧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