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西风入梧桐,白露下云汉。

洒洒晚秋色,清凉复神观。

岁月不我与,料理前日慢。

念此平生心,所乐在黄卷。

太羹与玄酒,梨楂及俎籑。

滋味要足口,更复恨未见。

灯火夜可亲,巾箱字甚惮。

纷纷事是非,碌碌世治乱。

千古守糟粕,未免斲轮叹。

圣贤有堂奥,大道堪夷坦。

是为名教乐,足以了衰晏。

惜日营珠金,投身醟歌管。

彼志各自言,难以一理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读书》由宋代诗人刘挚所作,通过描绘读书之乐,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深沉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西风入梧桐,白露下云汉”以自然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梧桐叶落,西风吹过,白露从天际缓缓降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景象不仅渲染了季节的变换,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接着,“洒洒晚秋色,清凉复神观”进一步描绘了秋色的洒脱与清凉,给人以心灵上的洗涤,仿佛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智慧。这种感觉与“岁月不我与,料理前日慢”的感慨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生活的回顾。

“念此平生心,所乐在黄卷”点明了诗人的兴趣所在——书籍。他将阅读视为一生的快乐,沉浸在书页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启迪。接下来的几句“太羹与玄酒,梨楂及俎籑”则以食物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知识的滋养与满足感,如同美食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滋味要足口,更复恨未见”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即使已经获得了许多,但仍觉得有所不足,渴望更多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与“灯火夜可亲,巾箱字甚惮”形成对比,夜晚的灯火给予他温暖与陪伴,而面对书籍时的敬畏之情,则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与虔诚。

“纷纷事是非,碌碌世治乱”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世事纷繁复杂,是非难辨,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千古守糟粕,未免斲轮叹”的感慨中,诗人意识到,尽管世事变幻莫测,但坚守传统与知识的重要性,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与循环。

最后,“圣贤有堂奥,大道堪夷坦”强调了圣贤之道的深远与广阔,它引领人们走向真理与智慧的殿堂,是一条清晰而平坦的道路。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赞美,也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是为名教乐,足以了衰晏”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之乐的肯定,认为它能够充实心灵,缓解人生的疲惫与忧虑。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即在忙碌与纷扰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惜日营珠金,投身醟歌管”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去追求物质财富与享乐的反思,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充实与智慧的积累,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整首诗通过对读书之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智慧与内心平静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对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诗人的笔下,读书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更是通往智慧与真理的重要途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收录诗词(198)

刘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老子画象

敝周僿于文,老子谈大道。

仁义已末流,体法固行潦。

虚无抱玄珠,清净为至宝。

掊斗息群竞,死圣止大盗。

谓可愚斯民,狂澜复既倒。

不知世大变,万伪火就燥。

欲以区区言,反俗入羲昊。

浑沦五千言,道德何浩浩。

汉尝求其说,施用未深造。

衣食已有滋,烦苛以能埽。

惜哉衰世士,学术失探讨。

流而为刑名,惨礉极枯槁。

但见多申韩,举皆罪黄老。

圣人无常师,有善取舆皂。

问礼固有然,谁谓孔徒小。

遗貌知是非,君无论丑好。

形式: 古风

杂诗六首(其一)

四序若转毂,万物变秋风。

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

寒鸱坐晴屋,阴虫凄暮丛。

灵凤杳何许,寂寂朝阳桐。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杂诗六首(其二)

咬咬笼中鸟,食饱勤好音。

谁怀主人意,岂不思上林。

出处谬前算,老大故溪心。

秋衾耿寒梦,玉露晓如淋。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杂诗六首(其三)

古人有高志,妙与天地通。

读骚饮美酒,挥弦送飞鸿。

杖藜步梧竹,闭户闲仆僮。

祸福有倚伏,念当守蒿蓬。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