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位地方官吏(李侯)治理一州的场景,通过对比古代圣王禹(大禹,即夏禹或大岳)的德政来赞美其治绩。诗中“贡以土作,法奠于禹”表明李侯的施政与禹相仿佛,都是依据天道而治理国家。接下来的“篚纩与丝,青兖暨豫”则形容了李侯治下的和谐景象,其中“篚纩”指的是古代贡品,“青兖”可能是地方特产的布匹,而“暨豫”则暗示了一种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
“制有常经,无斯焉取。世降土蹙,德不远柔。”这里强调了李侯的治理有一套长久且有效的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短时间内能取得的成果,而是经过长期累积和实践得来的,并且这种德政对百姓影响深远,不仅限于近处。
“或九州赋,萃于一州。贸无为有,薄人于尤。”这两句表明李侯不仅在本土有贡品可供,而且还能让整个九州的资源汇聚到一个州来,这种能力和影响力是极其强大的。
接下来的几句“维皇启运,蠲我疾苦。视青兖豫,不物而估。”则描绘了李侯在治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明与慈善,他能理解民间疾苦,并且通过他的智慧和仁心来化解这些苦难,使得百姓生活安宁。
“上便下安,踵以为故。虺蜮肆欺,矇人瞭己。”这几句强调了李侯的德政之下,上至君王,下到平民,都能享受安定的生活。他的治理使得人们相互信任,不再有诈骗与欺凌。
“几创茧丝,涂我赤子。”这句话可能是在形容李侯的恩泽深入人心,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和细致。
“我侯曰嘻,害无我始。”这里的“我侯”应该是指代李侯,而“害无我始”则表明李侯治理之下,没有不利于民的作为,是一位真正以民为本的好官。
“蕴隆挥汗,义动省闱。万钧回斡,民以恬熙。”这几句在赞美李侯的德政能够带来深远且持久的利益,他的善行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百姓因此而安居乐业。
“匪人实难,孰心疲羸。维此陋邦,桑稀田瘠。”这里可能是在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即便是好的官吏也面临着治理上的困难和挑战,而这片土地(陋邦)虽然贫瘠,但仍旧能在李侯的治理下得以生存。
“苟重以此,其何能息。”这个句子表达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李侯依然能够通过他的德政来维持社会秩序,给予人们希望和安宁。
最后,“自今寸缕,皆服侯德。弭蝗固德,今兹之康。此而非侯,篚贡是常。”则总结了李侯的治绩,他的德政让人钦佩,从现在开始的一切都归功于他的美德,而他坚持不懈地推行这些善政,使得当前能够享受太平盛世。如果不是这样的好官,那么贡品和礼仪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吏因以蝗,厥祸弥长。”这句诗则表明了如果李侯的德政不被继承和发扬,那么其带来的福祉将会逐渐消散,而祸害却会越来越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