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董元恺的《太平时·闺怨》是一首闺中女子的抒怀之作,通过描绘宝瑟的凄凉和杨花的飘零,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与哀怨之情。
"宝瑟凄凉怨岁华",开篇以瑟声的凄凉暗示了岁月的无情流逝,以及女子内心的孤寂。"倚窗纱"描绘出她独自一人,倚靠在窗前,透过轻薄的窗纱向外张望,渴望着远方的希望。
"个侬生性似杨花",将女子比喻为随风飘荡的杨花,暗示她的命运如同无依无靠,无法自主,只能任由环境摆布。"逐风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飘摇不定的生活状态。
"忽听一声啼杜宇",杜鹃鸟的啼叫在此时响起,增添了悲凉的气氛。"自嗟呀"是女子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叹息,感叹自己为何如此不幸,生活如此艰难。
"年年啼罢不还家。只天涯",杜鹃鸟每年春天都会啼叫,唤起人们对故土的思念,而女子却只能听见它的叫声,遥想它飞向天涯,自己却困守闺中,无法归家。
整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闺中女子在太平盛世下的无奈与哀愁,表达了对自由和团圆的深深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