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句“济世无长策”,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造福社会方面并无长久之策,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自我反思的情绪。接着,“归休有敝庐”则表明他找到了一处可以暂时栖身的旧宅,暗示了他可能已经决定远离尘嚣,过上隐居的生活。
“云山如媚客,花鸟亦忘予”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云山、花鸟赋予了情感,它们仿佛在以美丽吸引着诗人,甚至让诗人忘记了自己,沉浸在这份自然之美中。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心灵慰藉。
“冥悟安心法,閒抄种树书”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冥想和学习种植树木的方法,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不仅是对自然知识的探索,也是对心灵修养的一种追求。
最后,“即看幽隐兴,宁羡市朝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他认为在幽静的山林中享受生活,远比在喧嚣的都市中居住更为令人向往和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现实世界的困惑与无奈,到寻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