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凤凰山同黄絅庵太史黄玉田方伯杨金鹤文学家养洛副使行川明府

轩驺易笋箯,鸟道便登陟。

林莽蔽日天,行尽忽开辟。

此中别有境,远与红尘隔。

喧杂猿鸟啼,往来虎豹迹。

水声如雷轰,奔放激巨石。

仰望诸奇峰,巑岏如剑戟。

攀藤陟其上,去天方咫尺。

风雨变晦明,烟霞共晨夕。

瑶草与琪花,疑有神仙宅。

山麓俯深潭,游鱼吸寒碧。

矶头坐垂纶,乘钓即有获。

此来值暮秋,林木鸣萧槭。

扫石可为几,聚叶可为席。

拟与偕游人,烹鱼大浮白。

山农惊且喜,茅茨延上客。

食品荐山珍,杯盘至狼藉。

隔宿始言归,幽讨穷日力。

野老共忘机,斯游乐何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凤凰山的一次游历,展现了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清幽的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首先,诗人以“轩驺易笋箯,鸟道便登陟”开篇,描述了山路的崎岖和攀登的艰辛,但同时也暗示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和乐趣。接着,“林莽蔽日天,行尽忽开辟”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中环境的神秘与变化,仿佛从密林深处突然豁然开朗。

“此中别有境,远与红尘隔”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净土的向往,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喧杂猿鸟啼,往来虎豹迹”则描绘了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既有动物的活跃,也有自然界的原始力量。

“水声如雷轰,奔放激巨石”展现了山间水流的壮观,仿佛大自然的力量在其中奔腾不息。“仰望诸奇峰,巑岏如剑戟”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雄伟。

“攀藤陟其上,去天方咫尺”表现了诗人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对高远境界的追求。“风雨变晦明,烟霞共晨夕”描绘了天气的变化无常,以及山中景色的多姿多彩。

“瑶草与琪花,疑有神仙宅”表达了诗人对山中仙境的想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麓俯深潭,游鱼吸寒碧”则描绘了山脚下的清澈潭水,以及水中自由自在的游鱼。

“矶头坐垂纶,乘钓即有获”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此来值暮秋,林木鸣萧槭”通过季节的变换,进一步渲染了山中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扫石可为几,聚叶可为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拟与偕游人,烹鱼大浮白”表达了诗人邀请朋友共享山中美食的愿望。

“山农惊且喜,茅茨延上客”描绘了山民的热情好客,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食品荐山珍,杯盘至狼藉”展示了山中丰富的物产和丰盛的宴席。

“隔宿始言归,幽讨穷日力”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游历的留恋,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渴望。“野老共忘机,斯游乐何极”则以野老的形象,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活无尽乐趣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凤凰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

陈廷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湖山题壁

平泉绿野自名庄,一壑翛然与世忘。

物外烟霞容我老,山中明月为谁长。

松风谡谡侵茶灶,萝月娟娟照笔床。

架上图书观不厌,一篇周易一炉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题通仙岩

野老开山径,仙人筑石房。

登临归谢眺,呼拜见元章。

过雨苔还绿,回风谷尚香。

兴来幽径熟,不觉日相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登阴那山

兀兀峰凌五色霞,峦林郁处稳僧家。

雁从绝巘迷飞影,豹伏深隈发物华。

苔滑应嫌屐齿折,风吹犹恐帽檐斜。

登高作赋何人事,青草岭头笔底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雁塔斜晖

驱霓势欲尽寒潭,叠嶂联溪数树杉。

倚槛云霞纷可掇,隔江铃铎战方酣。

百年艳骨依灯火,双笏忠魂护净蓝。

我欲起将多宝定,辩才何处问同参。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