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四十五,眼已花矣,近复能灯下作小楷

自笑看花雾里同,此心如镜倩谁砻。

精神敢诩仍无恙,世界何因更发矇。

岂有金鎞能刮目,幸看银海已回瞳。

老天怜我耽书癖,为放光明在此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余年四十五,眼已花矣,近复能灯下作小楷》表达了作者在年事已高、视力衰退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追求的精神。首句“自笑看花雾里同”以自我解嘲的方式,描述了自己在视力模糊中观花的境况,流露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此心如镜倩谁砻”则比喻自己的内心明亮如镜,即使外部环境不佳,也保持着内心的清晰与纯净,期待有人能磨砺其心智。接下来,“精神敢诩仍无恙”表达出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状态,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精神依旧饱满。

“世界何因更发矇”进一步揭示了对世事的洞察力并未因眼睛的衰退而减弱,反而是更加清醒。诗人认为,即使面对世界的朦胧,也能透过心灵的明镜看清事物的本质。“岂有金鎞能刮目”运用典故,表示没有外在工具能改变视力,但内在的洞察力却能让自己看清一切。

最后两句“幸看银海已回瞳”中的“银海”指代书籍,意味着虽然眼睛不能如初,但在阅读中找到了新的光明。“老天怜我耽书癖,为放光明在此中”表达了对老天爷理解并满足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给予他在困境中继续追求知识的慰藉。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以及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和智慧的决心。

收录诗词(356)

郑用锡(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任兵部武选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著有《北廓园集》

  • 号:祉亭
  • 籍贯:清代台湾淡水
  • 生卒年:1788~1858

相关古诗词

自叹

解组归来鬓渐皤,问年已觉六旬多。

盛时早啖红绫饼,旧梦曾游瑞锦窠。

子舍光阴留寸草,君恩重叠到岩河。

名山事业传人在,未报涓埃愧若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颂张焕堂司马德政二首(其一)

能绍椿庭弓冶谋,一行作吏著勋猷。

初登仕版才方富,乍试新硎学自优。

赤嵌曾歌来暮曲,澎城尚系去思讴。

翩翩不负佳公子,为报君恩借箸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颂张焕堂司马德政二首(其二)

榆社归来叹二毛,太平幸得好官曹。

甘棠树下新祠宇,细柳门前旧节旄。

酌水自盟心不扰,销兵能使俗无嚣。

磺溪今日逢龚遂,赖有循良竞卖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荏苒

荏苒光阴已七旬,依然牖下若吟身。

得归闾里原为福,能守田园敢说贫?

缄口不谈阿堵事,抚怀自愧葛天民。

如何结习留文字,犹有青灯未了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