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长相思·舟泊》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舟泊江面、云水交融的凄美画面,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首句“片云留。片云流。”以动态的云彩起笔,既描绘了云的形态,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云的“留”与“流”,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无常和漂泊的无奈。接下来,“水远山长客子愁。”一句,将视线从天空拉回到大地,水天相连,山峦绵延,这一切都成为了游子心中愁绪的背景。这里的“客子愁”直接点明了主题,游子远离家乡,面对广阔的世界,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忧伤。
“如何是尽头。”这一问句,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归途的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寻找一个可以停泊心灵的港湾,成为了游子最深切的愿望。紧接着,“一孤洲。一孤舟。”描绘出一幅更加孤独的画面,孤舟独泊于荒凉的孤洲之上,与四周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游子的孤独感。
“憔悴天涯黑敝裘。”一句,通过外貌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疲惫的情感。天涯路远,衣衫破旧,形象地展现了游子在外奔波的艰辛与不易。最后,“相思玳瑁楼。”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远方家人的深深思念。玳瑁楼,可能是指家中温暖的居所,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眼前的孤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孤独与思乡之情的意境,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为游子的境遇感到同情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