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王洋的作品,名为《和谌父答郑丈》。从内容来看,诗人在赞美郑圃先生的才华与诗歌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陈留阮生的继承与发扬之意。
"郑圃潜仙客,陈留继阮生。"
这两句描绘出了郑圃如同隐居的仙人,而陈留则是阮籍学派的传人。这里展现了两位文学家各自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贡献。
"抡才俱道用,昌誉得诗鸣。"
这两句强调的是他们不仅有才能,而且这些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并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诗名远扬。
"未解侯三接,先歌玉六成。"
这里可能是指郑圃在文学上的成就比侯霸之的“三接”还要早,且其诗作已臻至“玉六成”的境界,即达到了一种高洁、完美的艺术状态。
"篇篇多瘦骼,疑似带铜声。"
这两句则形容郑圃的诗作,每一篇都如同精悍有力的瘦骼,而又仿佛能听见其中流淌着铜器般坚定清脆的声音。
整首诗通过对前辈文学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同行之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