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石梁观瀑布

天风肃肃衣裳飘,人声渐小滩声骄。

知是天台古石桥。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涛。

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到此收束群流交。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

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我本钱塘儿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心花怒开神理超。

高枕龙背持其尻,上视下视行周遭;

其奈冷泠雨溅袍,天风吹人立不牢。

北宫虽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齐闻韶。

不图为乐如斯妙,得坐一刻胜千朝。

安得将身化巨鳌,看他万古长滔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袁枚游历天台石梁观瀑布的壮观景象。首句“天风肃肃衣裳飘”以风起时衣衫飘动,衬托出环境的清冷与壮丽。接着,“人声渐小滩声骄”通过对比人声与涛声,突出瀑布的宏大声音。诗人通过“知是天台古石桥”点明地点,然后细致描绘石梁如龙横卧山间,涛水从华顶奔腾而下,形成左右双瀑,气势磅礴。

瀑布层层跌落,声音激越,“如旗如布如狂蛟”,形象生动。诗人运用比喻,将瀑布比作银河倾泻、银刀挥舞,甚至战鼓擂响,展现了瀑布的力量和动态美。他还想象自己坐在龙背上观赏,感受心灵的升华,但风雨的侵袭又带来一丝寒意。

最后,诗人感叹美景带来的超然体验,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惊叹和留连忘返之情。他希望化身为巨鳌,长久地欣赏这永恒的瀑布。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袁枚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知和赞美。

收录诗词(95)

袁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字:子才
  • 号:简斋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716-1797

相关古诗词

咏史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疏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于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形式: 古风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形式: 古风

无题

碧桃花下访临邛,含笑开门有病容。

带一分愁情更好,不多时别兴尤浓。

枕衾先自留虚席,衣扣迟郎解内重。

亲举纤纤偎颊看,分明不是梦中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广陵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