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其一)忆吴江赏木樨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翻译

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叔良:即余叔良,作者友人。
木犀(xī):即木樨,桂树学名,又名崖桂。
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痛饮:尽情喝酒。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团团:圆形。
水沉:即沉香。
一作“蔷薇”。
大都:不过。
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
直恁:竟然如此。

鉴赏

这首《清平乐·其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少年时期在吴江赏木樨(桂花)的记忆,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和桂花香气的深深怀念。"少年痛饮"四字描绘了当时的豪情与青春活力,"忆向吴江醒"则勾勒出醉酒后清醒时对吴江景色的回味。

"明月团圆高树影"一句,通过明亮的月光和树影的描绘,营造出宁静而诗意的夜晚景象,吴江的月色与桂花相映成趣。接下来的"十里蔷薇水冷",以蔷薇花和冷冽的水面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凉与静谧。

词人接着赞叹桂花的香气:"大都一点宫黄","宫黄"形容桂花的颜色,犹如皇宫中的金黄色,此处象征着桂花的高贵与纯洁。"人间直恁芳芬",直接赞美了桂花的浓郁芬芳,仿佛连人间都被它的香气浸染。

最后两句"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词人想象桂花的香气甚至可能来自天宫,风露滋养,使得整个世界都弥漫着香气。这不仅是对桂花的赞美,也是对自然和谐、天地共香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吴江赏桂的美好记忆,借桂花的香气抒发了词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渔家傲

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自是君家门户事。当此际。龟山正抱西江水。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

江里石头争献瑞。分明是。中间有个长生字。

形式: 词牌: 渔家傲

渔家傲.湖州幕官作舫室

风月小斋模画舫。绿窗朱户江湖样。

酒是短桡歌是桨。和情放。醉乡稳到无风浪。

自有拍浮千斛酿。从教日日蒲桃涨。

门外独醒人也访。同俯仰。赏心却在鸱夷上。

形式: 词牌: 渔家傲

眼儿媚.妓

烟花丛里不宜他。绝似好人家。

淡妆娇面,轻注朱唇,一朵梅花。

相逢比著年时节,顾意又争些。

来朝去也,莫因别个,忘了人咱。

形式: 词牌: 眼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