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杨寺丞书画》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描绘杨侯收藏的古书及其对真伪的辨识,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真谛的追求和对世态人情的洞察。
首句“杨侯古书数十轴,草隶缺残犹可读”,开篇即点明主题,杨侯收藏的古书虽残破,但仍有阅读的价值,体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接着,“古书流传动千岁,书可仿摹古容伪”两句,揭示了古书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伪造现象,强调了辨识真伪的重要性。
“爱君苦心能辨之,等捐千金不为费”表达了诗人对杨侯辨识真伪能力的赞赏,认为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远胜于金钱的价值。这一对比,突出了对艺术品真伪辨别价值的重视。
“世尝售名不售真,物可见形难见神”两句,直指当时社会中追求表面名声而忽视艺术品真正价值的现象,强调了内在精神的不可见性,批评了浮躁的社会风气。
“重令志士一惆怅,念有遗宝随埃尘”则表达了对珍贵艺术品被埋没的惋惜之情,进一步强调了对艺术品真伪辨别和保护的必要性。
最后,“东墙西墙画满屋,瑟琶小儿理新曲。鄙夫长安交游少,骑马能来与君熟”描绘了长安城中浮华的生活景象,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万事好恶我自知,不作浮沈为人更耳目”则是诗人自我态度的体现,表明他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不受外界影响,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综上所述,《杨寺丞书画》不仅赞美了杨侯对古书的珍藏和辨识能力,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艺术真伪、社会风气及个人审美追求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