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谣/念奴娇(其二)咏爱月夜眠迟

古今明月,魄生明后,积渐圆还缺。

秋解伤神春最好,衾枕几番铺设。

十二瑶台,千金一刻,横竹休吹彻。

绣帘高揭,戒他莫把灯爇。

夜久谁共婵娟,掩孤帏睡去,此情尤切。

梦驾彩鸾何处觅,飞上玉楼琼阙。

舞按霓裳,歌扬红豆,高处风光别。

鸟声惊觉,冲冠怒竖吾发。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古今的明月,从明亮的夜晚升起,逐渐圆满又缺损。
秋天容易引发哀愁,而春天最美,多次更换被褥以迎接春日。
在十二座瑶池的仙境中,每一刻都价值千金,不要让横笛声吹得太尽。
绣帘高高挑起,提醒自己不要点燃灯火。
深夜无人共享这轮明月,独自入睡,心情更加深切。
在梦中我驾驭着彩色的鸾鸟寻找,飞向那玉楼琼阁的宫殿。
舞蹈随着霓裳羽衣,歌声唱出相思之情,高处的景色与众不同。
鸟鸣声惊醒我,使我愤怒地将头发竖起。

注释

魄:月亮的光芒。
伤神:引起悲伤的情绪。
瑶台:神话中的仙宫。
彻:完,到底。
戒:告诫,提醒。
婵娟:明亮的月亮。
彩鸾:神话中的吉祥鸟。
霓裳:古代华丽的舞衣。
红豆:象征爱情的红豆树果实。
冲冠:形容极度愤怒。

鉴赏

这首宋词《百字谣·念奴娇(其二)咏爱月夜眠迟》是陈德武所作,以月亮的变化和夜晚的寂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月夜深深的情感寄托。词中,“古今明月”开篇,描绘了月亮从盈亏变化的自然景象,暗示时间的流转。“秋解伤神春最好”一句,通过对比秋季的伤感与春天的生机,表达了对春日的向往和对失眠夜晚的无奈。“十二瑶台,千金一刻”形容月色如瑶池般珍贵,横竹吹奏的音乐在此显得多余,暗示诗人希望沉浸在宁静的月光中。

“绣帘高揭,戒他莫把灯爇”进一步强调了对月光的珍视,不愿被灯火打扰。接下来,“夜久谁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伴,唯有月儿相伴的情境。“梦驾彩鸾何处觅”则转入梦境,试图在梦中寻找慰藉,飞上仙境。“舞按霓裳,歌扬红豆”描绘出月夜中的浪漫幻想,但“高处风光别”又暗示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差距。

最后,“鸟声惊觉,冲冠怒竖吾发”以鸟鸣声将诗人从梦境拉回现实,情绪激动,表达了他对无法与心爱之人共享月夜的遗憾和内心的激荡。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月夜的独特感受。

收录诗词(64)

陈德武(宋)

成就

有《白雪遗音》一卷

经历

盖尝出仕,道经钱塘、桂林、睢宁、浔阳等地。余皆不详。

  • 籍贯:三山(今福建福州)
  • 生卒年:生平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百字谣/念奴娇(其一)咏惜花春起早

惜花心事,不由人、蝴蝶梦魂先觉。

刚纳绣鞋行掠鬓,仰见斗横林杪。

昨日深红,今朝轻白,颜色殊昏晓。

此中滋味,料他尘世知少。

问二十四番风,寒梅并绛楝,始终俱好。

须看未开开又谢,多少落英颠倒。

彩缀隋园,鹿游唐苑,哀乐无凭祷。

此音谁寄,凭阑犹把琴抱。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百字谣/念奴娇(其三)咏掬水月在手

晚临湘浦,忆鲛人、曾许泪珠绡帕。

盥掬空明和月待,宫锁水晶深夜。

跃璧初圆,浮金不定,敌眼寒光射。

水心龙镜,喜来翻不成把。

最恨对面姮娥,舞霓裳掌上,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押[祃]韵

西江月(其三)

疏散履穿东郭,流离马没蓝关。瓜洲谁问卧袁安。

孤负新年月半。铁瓮成银瓮出,金山做玉山看。

无知儿女不知寒。冰箸掌中争看。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其五)咏云

有信江头春色,无凭天上浮云。白衣苍狗又何频。

岂是随风情性。法受三千谪路,翻成万里思亲。

瓜洲中道不逢人。谁寄江南春信。

形式: 词牌: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