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重显所作的《颂一百则》中的第二首。它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核心理念——"至道",即最高的真理或道路。诗中强调了言语行为的正当性,认为大道无须多言,只需言语端正,行动也应如此。诗人进一步指出,世间万物看似繁复多样,实则统一于一理之中,没有绝对的对立。
接下来,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来象征这个道理:日月在天际交替,山水在门槛前展现出深邃与寒冷,这些都是宇宙法则的体现。而对生死的洞察,认识到生命的虚幻后,喜悦之情反而难以立足。最后,诗人以"枯木龙吟"的形象,寓意即使历经沧桑,真理依然不灭,留给读者去自行明辨。
整首诗寓教于境,以禅宗的视角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