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九日感事

乌鸣天欲霜,东南飞欃枪。

红巾来何处,片帆渡富阳。

杀人铁岭关,流血河水殷。

官弁未接厉,荼毒偏稽山。

我闻太守贤,苕霅靖烽烟。

下车无半月,濠水凿城坚。

米粟非不多,况乃乘天险。

一朝变部兵,粒火腾高焰。

古来名将士,和衷石投水。

李广岂不伟,竟至朔北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许传霈的《九月二十九日感事》描绘了一幅秋日战乱的图景。首句“乌鸣天欲霜”以乌鸦的叫声预示霜降将至,暗含战乱带来的阴霾。接下来,“东南飞欃枪”借神话中的凶星“欃枪”象征敌人的入侵,暗示局势紧张。

“红巾来何处,片帆渡富阳”描绘了敌军的突然出现,他们的旗帜如血,乘船而来,富阳成为战场前沿。“杀人铁岭关,流血河水殷”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残酷,铁岭关成为生死之地,河水因鲜血而染红。

诗人接着批评官府应对不力,“官弁未接厉,荼毒偏稽山”,指责官员未能及时组织抵抗,导致百姓在稽山遭受苦难。然而,太守的英勇被提及,“我闻太守贤,苕霅靖烽烟”,他以贤能平定烽烟,显示出抵抗的决心。

然而,即便有良将,战局仍逆转,“下车无半月,濠水凿城坚”描述太守上任不久,敌人已攻破城池。“米粟非不多,况乃乘天险”指出尽管物资充足,但敌军占据地利,形势严峻。

最后两句“一朝变部兵,粒火腾高焰”揭示了内部叛乱的发生,导致战火烧遍。诗人以“古来名将士,和衷石投水”表达对古代忠勇将领的怀念,对比现实中李广般的悲剧命运,“李广岂不伟,竟至朔北死”,感叹英雄也无法改变战败的结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英雄的敬仰。

收录诗词(632)

许传霈(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观姚江常胜军齐发

昨夜失东隅,所守在桑榆。

况复江海防,往来历通衢。

卓哉谢氏子,曹江咸弃繻。

今日运糇食,明日出车徒。

村近不捉船,含枚疾驰驱。

同是梓里人,甘苦尝饴荼。

昨闻红旗报,奏凯贺鉴湖。

安得常胜去,东浙复须臾。

一郡八县令,东望相招呼。

呼兵寓于农,引领全我躯。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月夜有怀

银河洗出月华鲜,蟾入冬来依样圆。

不信风云俱改旧,惊看草木忽非前。

霜霏有脚空难觅,虫语无声候已捐。

翘首素娥犹普照,半临兵甲半烽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十月二十日夜见城南火,翌晨即事

官默默,民忙忙。

南门不守守江塘,黑夜红烧贼入疆。

贼入疆,心仓皇。山无色,日寒霜。

一步一嗟可奈何,但闻悽悽切切野哭泪汪汪。

是时我心抑郁若王郎,直欲身入九霄问彼苍,彼苍冥冥而茫茫。

又欲手拔腰下三尺之剑断愁肠,彼剑靳靳力抽不可长。

兵不出兮将不生,才薄那此当道之豺狼。

吁嗟乎,穷达固有命,生死系纲常。

庸庸耀爵禄,几辈误君王。

生灵悲涂炭,义士气激昂。

何处乌鸦来,声声向夕阳。

出门将安归,北风萧萧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冬夜山居

万籁齐归寂,寒灯烬草庐。

冰霜深夜柝,风雨一床书。

事去真无那,人生岂必虚。

漫漫天不晓,空过日之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