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传闻渝水上,蔽日甲兵尘。
野战哀田叟,山行泣妇人。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人以“传闻渝水上,蔽日甲兵尘”开篇,用“渝水”和“甲兵尘”两个意象,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规模与影响,阳光被战争的尘烟遮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之大。
接着,“野战哀田叟,山行泣妇人”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将战争的直接受害者——老农和妇人置于读者眼前。老农在田野间哀叹,妇人在山路上哭泣,这样的细节刻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也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冲击和痛苦。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战争背景下的社会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景象,诗人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不详
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风藤摇曲巷,烟柳暗长渠。
饥鹘无时下,浮鸥却自如。
莫年生计违,头白独如期。
争似儿童日,渔樵逐队嬉。
久客疏慵惯,浑忘世俗嘲。
诗因临水就,书为看云抛。
经岁离故园,青林思飞绕。
旧松长更高,新竹生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