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卧病期间,听到老友蔡艮若之子即将成婚的消息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首联“汝早孤能立,艰虞亦有今”,诗人以第三人称“汝”指代老友之子,表达了对其早年丧父、独立成长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忧虑,暗示着生活中的艰难与挑战依然存在。
颔联“虽安为圃计,未负带经心”,诗人通过描述老友之子虽然生活安定,但并未忘记耕读传家的传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颈联“读易知馀庆,称诗在鼓琴”,进一步展现了老友之子不仅在学业上有成就,还懂得欣赏和创作诗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体现了其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
尾联“先公期望意,正不必华簪”,诗人将话题转向对老友的怀念,提到老友生前对子女的期望,并非仅仅局限于官位和财富,而是更看重品德和学问的传承,表达了对老友深沉的敬仰和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