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饥民谣》描绘了清代社会中饥民的悲惨境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不公。
首句“村村屋头鸦乱飞”,以乌鸦乱飞的形象,隐喻了村庄的萧条与荒凉,暗示了人们生活困苦,连乌鸦都来寻找食物。接着“尘封爨火炊烟微”进一步描绘了炊烟稀薄的情景,说明粮食短缺,炊烟不再旺盛,反映了百姓饥饿的状态。
“邻人乞食县门去,羡杀鼠食官仓肥”两句,对比了邻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县衙乞讨,而那些贪腐官员却能饱食官仓中的粮食,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腐败现象。
“江南今年星在罶,青钱二百米一斗”描述了江南地区因粮食短缺,米价高昂,百姓难以负担,形象地表现了灾年的苦难。
“诏令减价更赈荒,里老奉行开户口”则提到了朝廷的赈济措施,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县令踏勘初入村,万户尽望天家恩”表现了百姓对朝廷救济的期待,然而“饥民无钱吏胥怒,有名不上官家簿”揭示了官僚机构的冷漠和腐败,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饥民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官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