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柳亚子所作,标题为《八月二十七日明思文皇帝殉国忌辰也。读巢南诗,即题其后》。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哀悼和对时局的感慨。
首句“一纸新诗涕泪涟”描绘了诗人读到某位诗人(巢南)的新诗时,内心激荡,泪水涟涟,显示出对故去君主的深深怀念。"桥山弓剑至今传"暗指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在煤山自尽,遗物弓箭象征着他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魂归沧海怜精卫”引用精卫填海的神话,表达对逝者不屈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寓含了对亡国之痛的沉思。“人向空山拜杜鹃”则借杜鹃鸟的哀鸣,寄托对故国的哀思和对现实的寂寥感。
“坏土难埋龙凤骨”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即使肉体已逝,精神犹存。“冬青体问犬羊年”则借冬青树的常青寓意,讽刺了异族统治下的屈辱岁月,以犬羊比喻外族。
最后两句,“尼山笔削分明在,谁识春秋内外编”提到孔子在尼山著述的经典——《春秋》,暗示历史真相虽被掩盖,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依然清晰可见,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历史公正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借古讽今,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柳亚子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文化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