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捣衣》诗,由元代诗人张端所作,描绘了秋夜捣衣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首句“为捣清砧素”,以“捣”字开篇,点明了捣衣的动作,而“清砧素”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冷的氛围,预示着秋夜的来临。接着,“令人念藁砧”一句,直接表达了对远方丈夫(藁砧,古代用以捣衣的砧石,此处借指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直击人心。
“近寒将雁至,入夜正蛩吟。”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与孤独。大雁南飞,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离人的归期未定;入夜后,蟋蟀的鸣叫,更是增添了几分寂寥与哀愁。
“霜月三更杵,关山万里心。”这两句将捣衣的动作与主人公的心境紧密相连。在霜月的照耀下,捣衣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夜晚,仿佛是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呼唤,而“关山万里心”则形象地表达了思念之情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对方的心中。
最后,“金风何太弱,不与送馀音。”以秋风的无力,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情感。秋风虽弱,却无法带走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如同余音绕梁,久久不能散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夜捣衣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