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渡淮》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幅渡过淮河时所见的壮丽而略带悲凉的景象。
首句“黄河经北徙,千里背淮流”开篇即以黄河的北移与淮水的流向形成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流动。接着,“远树烟中瞑,荒城天际浮”两句,通过描绘远处树木在烟雾中的朦胧景象和天边漂浮的荒城,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而又略显荒凉的氛围。这样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隐含了历史的沧桑感。
“人归二三月,南去一孤舟”则将视角转向人物活动,描绘了春日里人们归家的场景,与之相对的是独自南行的一叶扁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最后,“何处王孙钓,伤心古渡头”一句,借用了古代“王孙”这一意象,暗指那些远离家乡、漂泊不定的人们,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思念,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哲思的画面,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离合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