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名为《严子陵滩限韵同陶石篑方子公赋(其四)》。诗中描绘了严子陵的隐居生活,以及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通过“因山以为台,因水以为滩。因草以为丝,因木以为竿。”这四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因”字,形象地展现了严子陵利用自然环境创造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接着,“因拙而辞世,因傲而弃官。”这两句则揭示了严子陵选择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拙”和“傲”为借口,实际上是对世俗功名的不屑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是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体现。
“严翁诚自知,刘叔亦难瞒。”这里提到的“严翁”即严子陵,“刘叔”可能是指刘秀,刘秀曾是严子陵的故友,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这两句表达了严子陵深谙世事,即使面对曾经的朋友,也难以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或生活状态。
最后,“宁有同肝膈,而不可羽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严子陵与世俗的隔阂,即便是在内心深处与人有着深厚的友情,但他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已经与世俗格格不入,无法被理解或接纳。整个诗篇通过对严子陵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