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银山寺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特有的自然之美与禅意之深。
首句“但听清圆不觉喧”,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内心宁静的氛围。清圆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让人心神得以安放,忘却外界的喧嚣。
接着,“松床纸帐坦便便”一句,通过描述禅师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舒适,暗示了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自在。松木床、纸制帐幔,简单而自然,与外在世界的繁杂形成对比,凸显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草深雉子争烘日,树暖蜂雏懒趁烟”两句,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雉鸡在草丛中追逐嬉戏,享受着温暖的阳光;蜜蜂幼虫则在树间懒洋洋地活动,似乎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满足。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春天的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生命的蓬勃与和谐。
“无事石头频打睡,有时村店暂逃禅”两句,以石头和村店为喻,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禅意。石头在无人打扰时自得其乐,村店则是修行者暂时逃离禅修的避风港。这两句既体现了自然界的自在与宁静,也反映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灵平静的追求。
最后,“寻花问柳山前后,隐隐钟声暮已传”两句,将画面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诗人漫步于山间,与自然亲密接触,寻找着生命的意义与美好。随着暮色降临,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似乎在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方,内心始终有一片净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与守护。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银山寺内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禅意的和谐共生,以及诗人对内心平静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