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述哀(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哀思与对逝者的怀念。
首句“黄竹歌残雪”,以黄竹歌的典故开篇,象征着哀悼之情如同冬日的残雪,虽已消融,但记忆中的悲伤却如雪水般渗透心间,难以完全抹去。接着,“苍梧泣断云”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将哀痛比作苍梧山的雨水,使得云层断裂,形象地描绘出哀痛之深重。
“三年曾克鬼,诸□乃无□”两句,表达了对逝者生前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死亡的肯定,以及对其离世后留下的空缺与遗憾的感慨。这里的“克鬼”暗喻战胜病魔或困难,而“无□”则暗示了逝者留下的空白与未完成之事。
“逐日还何及,呼天竟不闻”则直接抒发了无法挽回逝去生命的无奈与悲痛。诗人仿佛在日复一日的追忆中感叹时间的无情,即使呼喊天地也无法唤回逝者。最后,“定知图箓秘,哀痛为斯文”两句,既是对逝者秘密的探寻与理解的肯定,也是对哀痛情感的升华,认为这种深切的哀悼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纪念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痛,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逝者精神遗产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