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莫郘亭藏文衡山西湖图

山如佛头青,水如僧眼明。

软浆画船争弄晴,三竺楼台影东海,六桥花柳通南屏。

昌丰士女堤上行,太平庄构百态精。

西湖正恐不到此,图就可胜槃裸情。

待诏作此时,八十又过二,老眼双莹与人异。

树头尚著鼠尾皴,缓范迂倪逊工致。

卷尾新诗复亲迹,展向窗晴三绝备。

三百年来人代殊,蚕丝烟篆墨未枯。

当时画里寄书舫,供养难忘西子姝。

袖归直作桉閒物,公真力大同欧苏。

岂知玻瓈三十里,异时流入天南隅。

锦贉绣椷出前守,整洁未经寒具污。

我闻世间所藏明圣湖,钦山十册千载无。

暗门古墨久萧瑟,何人更睹争标图。

石翁写尽湖上山,至今散在东西都。

孤山卷子好雄逸,旧观记与江门俱。

停云馆主又入石翁室,北董南邢俱不如。

二丈之轴落吾眼,宝贵那数千船珠。

吾徒目不辨官库,天遣屏当书画厨。

遗缣付与不无意,捲还尔卷掀髯须。

莫五莫五保有斯湖借尔力,不独立马吴山一馋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郑珍创作,名为《题莫郘亭藏文衡山西湖图》。诗中描绘了莫郘亭收藏的文衡山所绘西湖图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句“山如佛头青,水如僧眼明”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山水之美,山色青翠欲滴,如同佛头般庄严;水面清澈明亮,仿佛僧人的眼睛般纯净。接下来的几句“软浆画船争弄晴,三竺楼台影东海,六桥花柳通南屏”,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西湖的动态美,画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穿梭,三竺寺的楼台倒映在海面上,六桥旁的花柳与南屏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昌丰士女堤上行,太平庄构百态精”则描绘了西湖边的繁华景象,士女们在堤上漫步,太平庄的建筑精致多样。接着,“西湖正恐不到此,图就可胜槃裸情”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向往之情,即使无法亲自前往,这幅图也足以让人感受到西湖的魅力。

“待诏作此时,八十又过二,老眼双莹与人异”描述了画家文衡山在晚年创作此图的情景,其老眼双莹,与众不同的艺术眼光。接下来的几句“树头尚著鼠尾皴,缓范迂倪逊工致”赞美了文衡山在绘画技法上的高超技艺,树干的刻画细致入微,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卷尾新诗复亲迹,展向窗晴三绝备”提到画作后附有新诗,且是文衡山亲笔书写,使得整幅作品更加珍贵。最后,“三百年来人代殊,蚕丝烟篆墨未枯”感慨时间的流逝,但艺术之美却能永恒流传。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和对文衡山艺术成就的赞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深深热爱与崇敬。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五月一日祀唐孙华原先生

国医不可见,慨然念仓扁。

区区乞灵心,非笑讵求免。

惟我禄命薄,能养愧马犬。

米监碎而艰,累母日非浅。

劳辱固天性,匪贫宁尽愿。

生儿不得力,精血就衰殄。

去年右臂枯,床蓐哀转辗。

今年左复尔,筋骨痛如剸。

仰天呼以泣,无术效含吮。

惟此孙夫子,仁思动缱绻。

金方出卟卜,世目不能阐。

未达良取讥,但觉体因善。

誓母百岁后,始废公一献。

丹榴照芧屋,精意荐洗腆。

长筵坐二老,甘味分寸脔。

各馂先生馀,当服丹九转。

形式: 古风

留湘佩内妹

欲归何事真无说,饮过昌蒲不汝留。

算待明年方见汝,明年又识果来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山中杂诗四首(其一)

绿树成阴尽手栽,量枝数叶日徘徊。

夜深屡下风婆拜,为有萱花一朵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山中杂诗四首(其二)

万事无心早闭关,慈云依映懒云閒。

梦中悔送朝晖过,守著斜阳尚满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