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东六首(其三)

苦雾凝平皋,浮云拥原隰。

峰愁不注高,地畏明湖湿。

客子从何来,徬徨市边立。

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絷。

夜半鸺鹠鸣,势挟风雨急。

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的《赴东六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阴沉压抑的景象,通过“苦雾”、“浮云”、“峰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重而悲凉的氛围。诗人以自然界的景物象征着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如“地畏明湖湿”、“枯鱼问河鲂”,形象地表达了身处困境时的孤独与无助。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引入了“客子”的形象,这位远行之人似乎正站在市边彷徨,内心充满了未诉之情。然而,命运似乎不容他诉说,他已经陷入了困境,“已就南冠絷”。这一句借用了古代囚犯被戴上南冠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处境,暗示了他可能遭受的不公与苦难。

最后,诗中通过“夜半鸺鹠鸣”、“势挟风雨急”等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凉与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诗人作对。结尾处“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两句,以鱼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对命运无常、无力改变现状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深深反思。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赴东六首(其四)

荏苒四五日,乃至攀髯时。

夙兴正衣冠,稽首向园墀。

诗人岸狱中,不忘恭敬辞。

所秉独周礼,颠沛犹在斯。

北斗临轩台,三辰照九疑。

可怜访重华,未得从湘累。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赴东六首(其五)

羲仲殷东方,伶伦和律管。

阴崖见白日,黍谷回春暖。

柔橹下流凘,轻车度危栈。

草木皆欣欣,不觉韶光晚。

大造虽无私,薰莸不同产。

奈此物性何,鸠化犹鹰眼。

形式: 古风

赴东六首(其六)

天门詄荡荡,日月相经过。

下闵黄雀微,一旦决网罗。

平生所识人,劳苦云无他。

骑虎不知危,闻之元彦和。

尚念田昼言,此举岂足多。

永言矢一心,不变同山河。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楼桑庙

大雪闭河山,停骖阻燕界。

日出见平冈,庙制颇宏大。

昭烈南面尊,其旁两侯配。

阴森宫前木,芜没畦首菜。

遗像缠风尘,荒碑委榛蒯。

痛惟初平时,中原已横溃。

跳身向荆益,历险诚不悔。

终焉嗣汉业,上帝居禋类。

独此幽并区,频在衣冠外。

不得比南阳,何由望丰沛。

尚想旧宅桑,童童状车盖。

黄屋既飘飖,霓旌亦杳霭。

惟有异代臣,过瞻常再拜。

不及二将军,提戈当一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