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满坦山

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

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

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

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九日满坦山》由元代诗人刘秉忠所作,通过描绘满坦山的秋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

首联“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开篇即以“凌云气节”形容诗人的高尚品格,虽已至暮年(鬓惊秋),仍保持着不屈的精神。诗人以“书剑”自喻,既指读书人手持书卷,又暗含着游历四方之意,表达了他虽身处荒寒之地,却依然坚持远游的决心。

颔联“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进一步描绘了满坦山的壮丽景色。万里之遥的山岚在诗人的马背上掠过,展现出辽阔的视野;而一川红叶则仿佛铺满了山川,如同登上鳌头般壮观。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壮志。

颈联“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运用典故,以西风与参军帽、季子裘(季札的皮衣)的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的孤独与坚韧。西风无情地吹动着参军帽,而绝塞之地的寒冷却让季子裘显得空荡,暗示了诗人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不失其志的坚定。

尾联“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将情感推向高潮。茱萸是古人常用于驱邪避疫的植物,此处借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人站在高处,眺望着祖国大地,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这一句既有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有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满坦山秋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138)

刘秉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 字:仲晦
  • 号:藏春散人
  • 籍贯:邢州(今河北邢台市)
  • 生卒年:1216-1274年

相关古诗词

江上寄别

军中无酒慰飘零,辜负沙头双玉瓶。

鞍马几年南北路,关河千古短长亭。

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

梦断故山人不见,晓来江上数峰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江边梅树

江边缭绕惜芳丛,绝笔天真在眼中。

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

一枝倒影斜斜月,满树浮光细细风。

明日行经山下路,几回特地驻青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过玲珑山

世外徒闻说洞天,桃源迷路再无缘。

摩青磈磊谁能凿?绣白玲珑自可穿。

别有一壶藏日月,正看万窍吐云烟。

劳生得遇崆峒客,炼诀还丹问隐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黄河

万仞昆崙顶上头,颓然委□下林丘。

九随地势曲千里,一返天源经百州。

积石西边才北转,太行南下已东流。

□匀一线穿沧海,直接银河浸斗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