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元代诗人安熙所作,名为《次李枢判容安亭诗韵五首(其五)和王尚书独坐诗韵》。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焚香读书的情景,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追求与向往。
首句“栖迟蓬荜养慵疏”,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栖居简陋之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这里的“蓬荜”指的是简陋的草屋,体现了诗人不求奢华,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接着,“虚室焚香静掩书”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空旷的室内,诗人点燃香炉,沉浸在书籍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知识的滋养。这一场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氛围。
“坐进工夫元自尔,心斋意味果何如”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修身养性、达到内心平和状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长时间的静坐与阅读,诗人试图领悟内心的真正平静与满足,这种“心斋”的意味,即为内心的清净与自我修养的过程。
“圣贤名世几千载,皇极经年十万馀”则将话题转向历史与道德的传承。诗人提到圣贤的名声流传千年,皇极(指帝王的权威或国家的最高原则)历经万年,强调了道德与智慧的永恒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至理悠然与心会,恍疑身在先天初”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感悟与追求。他认为,真正的道理与真理能够与自己的内心相契合,仿佛自己回到了宇宙诞生之初的状态,体验到了最原始、最纯粹的存在感。这不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也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圣贤之道、宇宙真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思考,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