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赤岸地区社会风气的衰败与动荡不安的景象。诗人以“赤岸溪头水下流”开篇,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暗示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接着,“滔滔不尽杞人忧”,借典故表达对未来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
“徐行已作捐阶计,输粟翻为杀饷仇。”这两句通过人物行为的描述,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尖锐。人们在艰难中谋生,却因资源分配不均而引发冲突,甚至成为彼此的敌人。这种描绘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豺虎啮人争变色,风涛簸日少安舟。”进一步渲染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将社会中的恶势力比作“豺虎”,形象地描绘了它们对民众的威胁与压迫,而“风涛簸日少安舟”则比喻了社会环境的动荡,使人们的生活如同飘摇不定的小船,难以找到安宁。
最后,“岐周井里称亲睦,老眼于今不减愁。”诗人引用岐周时期井田制下的和谐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社会状态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社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诗人的心中依然充满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赤岸地区社会现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矛盾、道德沦丧等,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