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畬山谣》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畬山劳作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畬山儿,畬山儿,无所知,年年凿断青山嵋。”开篇即以“畬山儿”这一形象,展现了山民们在山中劳作的艰辛与执着。他们对山林的无知,却年复一年地砍伐着青山,表达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中最好衡山色,杉松利斧摧贞枝。”进一步描述了畬山儿们劳作的场景,他们砍伐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对自然的破坏与征服。这里使用了“利斧”和“摧贞枝”的形象,既表现了工具的锋利,也暗示了自然生命力的脆弱。
“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通过描写灵禽野鹤的无处栖息和白云的回避,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的荒凉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对生命多样性的威胁。
“猿猱路绝岩厓出,芝术失根茅草肥。”猿猱(猴子)的路途被切断,象征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芝术(一种药材)失去生长的根基,茅草却因此而肥沃,揭示了自然平衡被打破后,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的非线性变化。
“年年斫罢仍再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强调了畬山儿们劳作的持续性和破坏的不可逆性,表达了对自然环境恢复困难的担忧。
“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指出劳作的循环性和对土地的过度利用,预示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大问题。
“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最后,诗人将话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表达了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思,提出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整首诗通过畬山儿的劳作活动,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首对自然破坏的警示,也是一次对可持续发展哲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