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其一)

寒窗不住阅清文,炼石真为五色云。

拄杖横担东鲁教,长安今次欲谁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翻译

在寒冷的窗户边不断研读着清雅的文章
真正的炼石技艺能化作五彩斑斓的云霞

注释

寒窗:形容刻苦学习的环境。
阅:阅读,研读。
清文:清雅的文章,指高洁的学问。
炼石: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时炼石补天的典故,这里象征高超技艺。
五色云:象征吉祥和非凡的成就。
拄杖:手执拐杖,暗示年老或身份。
横担:扛在肩上,表示肩负重任。
东鲁教:指东方的儒家教育,鲁地(山东)以孔子故里著称,常代指儒家学说。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可能暗指朝廷或学术中心。
欲谁闻:期待谁来倾听,谁来关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镈的作品,名为《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其一)》。从这短暂的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学养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寒窗不住阅清文”,这里的“寒窗”描绘出一个冬日里孤独读书的场景,透露出一种寂寞与坚持。“不住”二字表明诗人几乎是连续不断地阅读着“清文”,可见其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投入。

接下来的“炼石真为五色云”则是在比喻诗人的文字功夫。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通过炼制可以将石头变成宝石,这里化用了这一意象,将诗人修炼文字的过程比作将普通石头转化为灿烂的五色云彩,形象地表达了文学创作的高超技艺和美妙效果。

“拄杖横担东鲁教”,这里的“拄杖”指的是手持拐杖,这是古代文人出行时常有的装束。诗人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知识传承与文化教育的尊重和执着。“东鲁教”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孔子之道的推崇以及对儒家学说的传播。

最后,“长安今次欲谁闻”,这里的“长安”是唐代都城,即今天的西安,象征着当时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诗人提及长安,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希望在这座城市中找到知音,或者是在向远方的友人传递自己的思念。

总体来说,这四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学问与才华,也流露出他对朋友和文化根源深切的情感。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曾幼度许过访两诗问讯(其二)

诗不能工张约斋,有人曾说访渠来。

病馀百拙慵开口,愿听晴空起怒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寅正九夜,梦中子贤示予楹帖,“极昭风云允,后至名德高”,十字。书者杜晴。寤而弗遗,续成是篇

极昭风云允,后至名德高。

春寒忽入梦,斯语何由豪。

书者曰杜晴,弗谛为谁曹。

既寤了不遗,奇思非所遭。

北雪吹户庭,鸣鸡相为劳。

强年阅百变,有如灯上膏。

载赓梦寐言,诗成予心忉。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湖南午坐雨作归山堂共成四绝句(其四)

平时吾亦爱吾庐,今雨巢禽亦引雏。

好是阶前四高桧,枝枝叶叶缀明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湖南午坐雨作归山堂共成四绝句(其二)

或拟香山或拟陶,有时无句只虫号。

作诗藞苴犹之可,字写不成方是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